因音相聚,向美而行——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管乐艺术表演及评论人才培训》课程概览②
发布时间:2024-08-27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管乐艺术表演及评论人才培训》于8月15日正式开班。本项目特邀相关领域权威专家、学者为学员进行集中授课,旨在提高青年管乐演奏家及艺术评论人才的表演能力、音乐修养、文化素养,推动新时代中国管乐艺术的创新发展,提升中国管乐整体艺术发展水平和规模,使之尽快跻身国际一流行列。
课程
《乐器学的学科范畴与研究方法》
《中国近现代管乐发展史》
《西方管乐器肇始进化与变革定型的历程》
授课专家:陈建华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南京艺术学院乐器学博士生导师陈建华教授为学员带来《乐器学的学科范畴与研究方法》《中国近现代管乐发展史》《西方管乐器肇始进化与变革定型的历程》等课程分享。期间还进行了《简明管乐器词典》的展编仪式,陈建华教授为学员亲增书籍,以示勉励。
作为中国乐器学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陈建华教授在《乐器学的学科范畴与研究方法》课程讲解中谈到乐器学的学科概念和研究范畴,不仅需要关注理论知识的积累,还需注重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旨在推动中国乐器学科领域的系统化、科学化发展。
在《中国近现代管乐发展史》的课程讲解,陈建华教授从历史的角度梳理西方管乐在中国近代的发展以及民族化衍生等问题,分别以“末民初的西洋管乐艺术氛围”、“民国时期西洋管乐的发轫”、“形式各异的西洋管乐演出”、“西管乐器本土化教育”、“中国军乐奠基者洪潘纪事”以及“中国管乐史不可遗忘的人物”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厘清管乐历史发展脉络和代表音乐家的重要推动作用。
最后,是关于《西方管乐器肇始进化与变革定型的历程》的课程分析。主要讲述西方管乐器的肇始与嬗变过程,包括乐器本体、管乐人物、管乐作品、管乐活动等。课程以音乐的由来(康德劳动起源说、达尔文异性求爱说、毕歇尔节奏律动说)为研究起点,进而引至乐器的起源,论证了管乐器、弦乐器、打击乐器的产生缘由与运用先后,再进一步探讨铜管乐器与木管乐器、边凌音吹奏乐器、簧震动吹奏乐器、唇震动吹奏乐器等的历史发展。
课程
《新时代文艺的历史方位与文艺家的时代责任》
授课专家:沈勇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沈勇教授,为学员带来课程《新时代文艺的历史方位与文艺家的时代责任》,深入探讨了中国文艺在新时代的使命与机遇。
沈勇教授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就新时代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强调文艺工作者肩负着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的重要使命。沈勇教授回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工作的重要历史,指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继承和发扬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精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同时,文艺创作也要注重艺术性与崇高性,用有价值、有意义的作品鼓舞、启迪人民。
沈勇教授还分析了新时代文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他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艺工作者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并以开放的姿态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推动新时代文艺创作走向世界。他鼓励学员积极探索新的创作方式,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创作出更多符合时代审美、具有民族气质和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
课程
《管乐在当代多样态音乐创作中的运用》
授课专家:赛音
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院长
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院长赛音教授以《民歌改编与创作》为主题,深入探讨了音乐创作中的关键要素,旨在帮助学员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创作与民族元素的融合关系。首先,它强调了音律与音乐创作之间的联系,介绍了十二平均律、纯律、五度相生律三种律制,并通过音分值说明了它们的音高差异,以及管乐器在演奏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律制。
此外,赛音教授以史学目光回顾了管弦乐队的历史发展,详细介绍了弦乐器组、木管乐器组、铜管乐器组和打击乐器组的特点及演奏技巧,并重点阐述了弦乐器和木管乐器在音乐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而在作曲方法论的层面,赛音教授指出灵感和技术缺一不可,需要结合运用。并通过例证,展示了钢琴作品在改编为弦乐四重奏的过程中,声部关系的处理和乐器音色的运用,进一步论证了创作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同时,还讨论了音乐创作的题材和体裁关联,例如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等,为学员在乐曲乐思表达和风格演奏方面予以启发。
课程
《现代交响管乐团的特色音响发展探究》
授课专家:侯颉
西安音乐学院副院长
西安音乐学院副院长侯颉教授受邀为学员带来一场题为《现代交响管乐团的特色音响发展探究》的精彩授课,旨在探讨现代交响管乐团的发展历程、特色以及发展趋势。
侯颉教授回顾了交响管乐团的发展历史,指出现代交响管乐团的音响发展呈现出多样性、个性化、融合性等特点。首先是多样性,现代交响管乐团不再局限于传统木管、铜管和打击乐器,而是融合了多种音响风格,丰富了音响层次,拓展了表现力。其次是个性化,现代作曲家在创作中更加注重管乐器的个性特点,创作出许多突出某一种或几种乐器特色的优秀作品。再次是融合性,现代交响管乐团的演奏形式更加开放,与合唱、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艺术效果。
此外,侯颉教授还分析了现代交响管乐团的发展趋势,认为未来的交响管乐发展将呈现出更为民族化、多元化的音响特色。侯颉教授深入浅出,为学员提供了宝贵的艺术建议,通过授课,学员就现代交响管乐团的音响发展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来源 | 《管乐艺术表演及评论人才培训》项目工作组、管弦系
编辑 | 李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