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音相聚,向美而行——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管乐艺术表演及评论人才培训》课程概览(三)
发布时间:2024-08-29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管乐艺术表演及评论人才培训》于8月15日正式开班。本项目特邀相关领域权威专家、学者为学员进行集中授课,旨在提高青年管乐演奏家及艺术评论人才的表演能力、音乐修养、文化素养,推动新时代中国管乐艺术的创新发展,提升中国管乐整体艺术发展水平和规模,使之尽快跻身国际一流行列。
课程
《西方管乐交响曲作品创作艺术的发展》
授课专家:张海峰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第十任团长、天津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主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第十任团长、天津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主任张海峰教授,以其深厚的音乐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学员带来了关于《西方管乐交响曲作品创作艺术的发展》的课程讲解,以独特的视角深入剖析了管乐在交响乐中的音响布局以及对音乐主题的塑造作用。
张海峰教授选取了《圣家族教堂-高地的钟声将继续》、《舞的乐章》、《蓝线》等经典管乐交响作品,展示了管乐在营造氛围、传达情感等方面的出色表现。作品《圣家族教堂-高地的钟声将继续》中的主题材料在管乐的阐释下,庄重、内敛、深邃,所带来的情感张力丝毫不亚于弦乐,并能获得充分的个性化声音展现。在《舞的乐章》中,管乐器的灵巧与活力得到了挖掘,其丰富的音色及其动态的范围运用使得音乐更加生动且富有活力。作品《蓝线》,不仅展现了管乐在爵士风格中的重要意义,也体现了其在音乐创新上的各种可能。
通过经典作品例证与分析,学员深刻认识到管乐在交响乐中的多重功能意义:它既是旋律的承载者,也是和声的构建者;既能独立表现,也能与其他乐器声部和谐交融。对此,张海峰教授指出,管乐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交响乐的表现力,为作曲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
课程
《长笛音色的色彩变化与颤音 (Vibrato)的运用》
授课专家:陈兆荣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中国音乐学院陈兆荣教授为项目组长笛方向学员开设个别课:《长笛音色的色彩变化与颤音(Vibrato)的运用》。课堂中,陈兆荣教授为学员深入讲解了长笛音色的丰富变化、颤音的技巧使用以及声音表现。包括基础呼吸训练,以长音练习增强气息的持续性和控制力;正确的演奏状态以优化音色;注意口腔内部的空间,调整共鸣以改善音色,并在此基础上尝试不同的色彩变化等。
此外,陈兆荣教授强调,颤音是长笛演奏中的一项重要技巧,它能够丰富音乐的表现力和情感色彩。颤音的幅度、速度和频率都会影响音色的表现。而颤音的速度可以根据音乐的需要进行调整。良好的颤音应该是均匀和稳定的,这需要演奏者有极高的控制力和练习。
通过陈兆荣教授的教学和演奏,长笛音色的丰富性和表现力得到了进一步挖掘和展示。学员们能更好地掌握长笛音色变化与音乐形象塑造的关系,从而在演奏中更好地传达音乐的深层情感和艺术张力。
课程
《交响乐团中管乐器的演奏》
授课专家:尹波
中国交响乐团副团长、单簧管首席,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
中国交响乐团副团长、单簧管首席,同时也是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的尹波教授,为单簧管演奏方向学员带来个别课指导《交响乐团中管乐器的演奏》。尹波教授凭借其丰富的授课经验和乐团经验,针对每位学员的演奏进行一对一指导,从演奏技巧、音乐理解、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深入讲解。
尹波教授强调,在交响乐团中,管乐演奏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技术功底,还要注重与乐团其他成员的协作。他结合自己在乐团的亲身经历,分享了如何在不同曲目中发挥单簧管音乐特性,以及如何与乐团其他声部进行音色配合与音响融合。尹波教授说到,演奏者应学会调整自己的音色,使之与乐团的整体音色相协调,并建议演奏者要密切关注作品结构、作曲家意图和指挥意图,通过调整力度、口腔和呼吸等,使管乐音色更好地融入乐团。
通过尹波教授的讲解,让学员们对交响乐团中管乐器的演奏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对单簧管的演奏技巧和音乐理解也有了显著提高,为他们在未来的音乐道路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课程
《音乐批评的理论边界和现实场域》
授课专家:张萌
中国文联音乐艺术中心副主任、《人民音乐》杂志副主编
中国文联音乐艺术中心副主任、《人民音乐》杂志副主编张萌老师就《音乐批评的理论边界和现实场域》为主题,为学员进行授课,授课内容包括“音乐论文写作的理论与实践——以器乐表演理论评论为例”和“传承与创新——当代中国音乐发展的两条路径”两个方面。
首先,是“音乐论文写作的理论与实践——以器乐表演理论评论为例”的课程讲解,张盟老师首先强调了音乐评论的重要性,认为它不仅仅是乐曲解说和技术分析,更是一种艺术,需要批评家具备“挚爱与足够的知识”。随后,张萌老师分享了自己对音乐评论写作的见解。他认为,写作的起点是“原问题”,即从研究对象中提炼出理论话语,并将其置于历史和现实的维度中进行审视。他以赵季平的创作风格转变为例,分析了其创作历程,并与日本作曲家武满彻进行了比较,揭示了文化传统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此外,张萌老师还介绍了音乐学文论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出版形式,并列举了RILM、IMSLP等音乐文献检索工具,为音乐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在课程“传承与创新——当代中国音乐发展的两条路径”中,张萌老师深入探讨了当代中国音乐发展的路径。时至今日,中国音乐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个性化、多元化,即作曲家们更加关注自我表达,作品风格更加多样化。二是现实主义题材,越来越多的作品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时代精神。三是歌剧创作井喷,歌剧创作蓬勃发展,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和人才。四是青年一代崛起,青年作曲家群体逐渐崭露头角,展现出独特的创作才华。
张萌老师强调,在吸收多元文化影响的同时,中国音乐需要保持传统文化的独特性,不能割裂与传统文化的联系。近年来,音乐家开始重新审视和挖掘中国传统音乐的价值,为中国音乐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来源 | 《管乐艺术表演及评论人才培训》项目工作组、管弦系
编辑 | 蔡晴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