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室内乐音乐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室内乐音乐会

发布时间:2023-11-27

 

      11月24日晚,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的四位青年教师:单簧管演奏家衣丞、女高音歌唱家周旎、美国巴松演奏家Benjamin Moermond与协作钢琴家罗旭首次来到浙音举办室内乐音乐会。现场,四位青年教师演奏了五首颇具深度和学术价值的室内乐作品,充分展现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教师们的专业水准。

 

      

      第一首,弗朗茨·舒伯特《岩石上的牧羊人》。舒伯特受当时著名的歌剧女高音安娜委托,谱写一首可以让她充分表现的音乐会咏叹调。因此相较于舒伯特的大多数艺术歌曲,此曲更带有一些清唱剧与花腔的性质。最特殊的地方在于此曲的编制,是为女高音、钢琴与单簧管所作,其中单簧管模仿的是牧羊人的哨音。第一部分轻松活泼,让人联想到清晨牧羊人在高山放羊,单簧管模仿牧羊人的哨声在翠绿的群山中回荡。第二部分则可以联想到傍晚在幽深森林中的无助彷徨。牧羊人沉浸在无限的哀思之中,对生活丧失了信心,伴奏部分在平静的背后透露着静静的哀伤和神秘。第三部分展现着熬过黑暗终于天亮了的画面,表达牧羊人对幸福的渴望。此曲通过单簧管搭配人声的组合,显示出舒伯特使艺术歌曲表现方式迈向多元化的企图,在其固有的创作风格中,展露出异于传统的新意。

 

 

      第二首,马塞尔·比奇《巴松协奏曲》。马塞尔·比奇(1921-2011)出生于图卢兹,曾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后成为该学院对位法教授。作为多才多艺的作曲家,比奇创作过管弦乐作品、室内乐作品以及大量木管作品。比奇《巴松协奏曲》已经成为巴松演奏家的必备曲目,它包含多变的旋律、复杂的节奏、不规则的乐句、转换的调性以及在力度、速度和演奏指示上的大量变化......可以一窥巴松的无限可能性和边界。在这首曲子中,除了常见的中低音区,我们还可以听到巴松那好似双簧管质感的独特高音表现。

 

 

      第三首,萨缪尔·巴伯《逝去的旋律》,是一首有很强法国晚期浪漫主义曲风的作品,是对作曲家普朗克和法国歌曲传统的细腻赞美。全曲慢板哀怨、快板激昂,首先让听众心头一震的是其中那数次“震耳欲聋”的休止和沉默。周旎和罗旭珠联璧合,演唱细腻婉转,层次鲜明,钢琴演奏流畅典雅,却不喧宾夺主。此曲由五部分组成:抒情的“Puisque tout passe”是“Un cygne”中令人回味的湖光山色的引子,左手平静的回声和右手轻柔的四度让人联想到天鹅在深水中滑翔的景象。在“Tombeau dans un parc”中,钢琴四度和五度如同遥远的钟声,只是在白鸽出现时才瞬间转为琶音。钟乐般的作品“Le clocher chante”“Départ”中,钢琴忧郁的左手滑音与右手重复的G形成了悄然而痛苦的不和谐,为 “ce sera un point rose”的痛苦高潮做了铺垫。

 

 

      第四首,米哈伊尔·格林卡《悲怆三重奏》。格林卡(1804-1857)是第一个获得广泛声誉的俄国作曲家,对后来的俄罗斯音乐创作,特别是对浪漫主义时期的强力集团有重要影响,被誉为俄国交响乐的奠基人。曾经的俄罗斯国歌《爱国歌》即是格林卡的作品。俄国音乐给人的初印象是粗线条,但格林卡的《悲怆三重奏》却是柔美、婉妙、动人的意大利式室内乐作品。《悲怆三重奏》中,管乐器常见的抒情、宛转悠扬的特点展现地淋漓尽致。第一、二乐章中,两种管乐器的独奏彷佛在向人们讲述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第三乐章,先是单簧管独奏,再是巴松独奏,诉说痛楚,令人动容,和之前的诙谐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第四乐章部分,激烈急速,到最后,钢琴和巴松共同演奏最后的主题,仿佛在一声叹息中结束整首乐曲。

 

 

 

      第五首,马克斯·布鲁赫《八首小品》。本首作品本身是为单簧管,中提琴以及钢琴的三重奏而作,而本次音乐会将中提琴的部分用巴松来演绎。单簧管并不完全扮演高音,巴松也并不完全扮演低音的角色,二者的音区时常交错。值得一提的是,此作品是作者为身为单簧管演奏家的儿子所作,不知观众朋友们有没有听出其中蕴含的父子情深。布鲁赫将《八首小品》视为一个作品集而非一个作品,每首小品都单独出版。作曲家让演奏者决定如何选择单首乐曲,如何组合乐曲,从而决定乐曲的整体效果。每首乐曲都用不同的调式写成,采用自由的二部或三部曲式,大部分乐曲节奏自由。只有7号和8号两首是奏鸣曲式。2、4和7号节奏较快,7号是唯一一首大调作品。本场音乐会的三位音乐家选择了其中的2、4、6、7号。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的四位青年教师带来的“湾区之音”,仿佛一阵来自南国的温暖微风在这个冬夜轻拂西子湖畔,希望未来两校能进一步深入合作交流,共同奏响新时代的青春乐章!

 

 


 

来源 | 管弦系

文字 | 赵一睿

编辑 | 何源千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