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室内乐音乐节|意大利斯卡拉三重奏音乐会

发布时间:2023-11-25

 

     11月20日,在秋天的暖意并未完全逝去的初冬时节,由小提琴家丹尼尔·帕斯克莱蒂、大提琴家马西莫·波利多里、钢琴家张薇聪联手演艺的“意大利斯卡拉三重奏”音乐会在标准音乐厅如期举办。本场演出为大家先后呈现了贝多芬D大调第5号钢琴三重奏Op70.No.1,以及门德尔松d小调钢琴三重奏Op.49两部钢琴三重奏作品。

      文学家木心曾经说过:“懂得树就懂得贝多芬。”这个比喻十分妥帖,贝多芬拥有树一般的坚韧,树一般的生命力。不论风暴多么强劲他都默默地、默默地扎根,默默地将饱受摧残的枝丫伸向更远的天空,在痛苦与绝望的彼岸一次又一次无声地抗争。作为贝多芬晚期最优秀的室内乐作品之一,这首三重奏作品被赋予了创作者独特的个人色彩。整部作品分为三个乐章,充满戏剧性的冲突、力度变化鲜明,让听众在情感得到宣泄的同时获得极大的满足感。

      第一乐章:活泼而精力充沛的快板。先入为主的第一主题以全奏热情急速的上行乐句为首,缓慢而优雅的大提琴拽住了“缰绳”,引得小提琴和钢琴竞相模仿。第二主题弦乐轻声演奏快速流动音阶,钢琴点缀跳跃性节奏,二者交换乐句后结束呈示部,经呈示部进入展开部。展开部主要发展第一主题,先是变化上行乐句,然后抒情旋律在不同调性出现。接着出现一段庞大有力的卡农段落,三件乐器你追我赶、此起彼伏,构成热火朝天的场面。气氛稍缓后过渡至再现部。再现部重现呈示部内容,第一主题钢琴琶音极为流畅。尾声中第一主题抒情旋律节奏放宽,最后以上行乐句果断结束。

      第二乐章:“挽歌一般行进的广板”,奏鸣曲式。弦乐奏出阴郁的背景,钢琴在不同音高反复演奏一个固定曲调,这个曲调贯穿全乐章。小提琴和大提琴用恍恍惚惚的旋律唱出了一首二重唱作为第一主题,似是在叙述不平的人生,突然的强音更显哀怨气氛。第二主题是开头固定曲调的演变,弦乐逐步走向明亮温暖,钢琴不时配以琶音,大概是回忆起短暂的美好时光,随之结束呈示部。接着阴郁背景又出现,愤懑的情绪逐渐高涨,不断变调反复的固定曲调将音乐过渡到再现部。再现部两个主题重现时均有扩展,情绪更为激动,柔美中掺杂着无奈。尾声在阴郁的背景之上出现阵阵悸动,最终结束于弱奏。

      第三乐章:“急板”,奏鸣曲式。钢琴启奏华丽清新的第一主题,仿佛来到灿烂阳光下,轻盈的节奏一扫胸中闷气。第二主题在中音区出现,优雅沉稳,带有自信。在一个停顿后,第一主题动机重现,意气风发地结束呈示部,经双呈示部进入展开部。展开部先对呈示部结尾动机进行变调,然后力度减弱,将第二和第一两个主题动机依序展示,欲扬先抑。随即欢快的激流带来了再现部。再现部重现了呈示部内容。尾声由钢琴滑音带入,弦乐拨弦露出一丝幽默,第一主题乐句不断发展,直至热情地结束。

   下半场的d小调钢琴三重奏给听众带来了不同的听觉感受。门德尔松生活在19世纪中叶欧洲社会极度动荡的年代,资产阶级革命与封建复辟势力正在进行殊死搏斗。但在这样风起云涌的时代,得益于丰沃的家庭条件,门德尔松在艺术生涯中一帆风顺,对社会变革的反映较为淡漠。影射到创作中表现为观念上的中庸之道,注重感情和理智的平衡,结构上讲究匀称,体现了古典主义美学观念柔美、明朗、平静、典雅的音乐格调。

      音乐史学家保罗·亨利·朗(Paul Henry Lang)曾这样评价道:“他的理智和直觉告诫他,炽热的感情和深沉的情绪与他的性格不相称,因此他在作品中小心翼翼地吐露情感,语调缓和。”这部作品作为最受欢迎的室内乐三重奏作品之一,同样带有门德尔松的独特气质,以令人眼花缭乱的清新与活力,与当时的新时代对话。

      第一乐章:激动的快板,强烈感染力的旋律满腹忧伤。宏伟的音响和戏剧性的对比让人印象深刻。大提琴先感伤地表现第一主题,小提琴接替后,钢琴低音部呈示第二主题。之后出现了新的动机.钢琴处理第一主题,大提琴处理第二主题,小提琴与钢琴反复后进入小结尾。发展部从钢琴下行句开始,弦乐先展开第一主题处理,经过旋律强力进行后,大提琴以A大调呈示第一主题,钢琴以降B大调处理第二主题,弦乐加入后,呈对位状态。再现部大提琴再现第一主题,小提琴对位优雅地处理,钢琴有一段慢板华彩。呈示部的经过部浓缩后再现,第二主题由大提琴以D大调再现,尾声十分壮大。乐章庞大却让人不感腻烦,尾声的主题旋律进行过后,甚至总希望能再进行一次。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平静而流畅,内容充满“无词歌式”的魅力,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独奏乐章,音乐精致让人不敢触碰,倾心的旋律融化了所有的痛苦。在庞大的第一乐章过后,第二乐章的复三部曲式显得较为短小。门德尔松将抒情极富表现力的无词歌形式恰当的放在了这里。钢琴以无词歌风格呈示后,弦乐承接。中段仍由大提琴以降b小调开始,大提琴承接后,三件乐器对位。第三段由小提琴开始,其它乐器充实。

     第三乐章:轻快又活泼的回旋奏鸣曲式,来回再现的旋律就像调皮的孩子们在游戏,音乐中流露的自然风声又如在仲夏夜的耳磨私语。钢琴奏急速轻快的主题,配上装饰音功能的十六分音符跑动,乐曲在一开始就动力十足。之后小提琴承接,出现了歌唱性的材料,此主题动机作成短小经过部后,小提琴有A大调插人句。主题由钢琴再现,形成发展,再由小提琴再现,然后是主题延伸的尾奏。

      第四乐章:热情的快板,主题在旋律中欢快的跳跃,乐观不失细腻,表现出甜美愉悦的心情。钢琴节奏化地奏回旋主题,弦乐承接后,以对位手法作发展处理。第一插句与主题有密切关联,钢琴先以F大调,小提琴承接后,主题再次展开,钢琴以主调再现。第二插句由大提琴以降B大调,小提琴加入,构成迷人的气氛。主题由小提琴以主调第三次出现,第一插句由钢琴以b小调出现,经过经过部风格部分后,进人结尾,第二插句以大提琴以降B大调强调,转成D大调,高扬主题动机结束。

     曲终人散,余音未绝。可以说,这场钢琴三重奏音乐会是一次难忘的视听盛宴,三位音乐家展现了他们卓越的技巧和深厚的音乐理解力。他们将这两部经典钢琴三重奏作品演绎得淋漓尽致,让听众们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和力量。


 

来源 | 管弦系

文字 | 刘雨欣

编辑 | 方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