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音相聚,向美而行——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管乐艺术表演及评论人才培训》课程概览(六)

发布时间:2024-09-26

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管乐艺术表演及评论人才培训》于8月15日正式开班。本项目特邀相关领域权威专家、学者为学员进行集中授课,旨在提高青年管乐演奏家及艺术评论人才的表演能力、音乐修养、文化素养,推动新时代中国管乐艺术的创新发展,提升中国管乐整体艺术发展水平和规模,使之尽快跻身国际一流行列。

 

 

课程

《单簧管乐曲风格的把握》

《寻求音乐的美——音乐表演美学原理及其应用》

 

授课专家:董德君

浙江音乐学院副院长

浙江音乐学院单簧管教授

浙江音乐学院副院长、《管乐艺术表演及评论人才培训》项目负责人董德君教授,为学员带来为期两日的精彩授课,分别为艺术实践与演奏排练课《单簧管乐曲风格的把握》以及理论课程《寻求音乐的美——音乐表演美学原理及其应用》

课程《单簧管乐曲风格的把握》,旨在帮助学员更好地理解单簧管作品在不同时期与风格下的演奏特点,提高学员的二度创作能力。课上,董德君教授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艺术造诣,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单簧管乐曲风格的演变及其特点,列举了不同时期的单簧管作品及其演奏技巧和风格诠释途径,指出对作品风格的把握是演奏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学员们不仅需要仔细研读乐谱,密切关注音乐中的对比、力度、速度等变化细节,还应深入分析乐曲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曲家的构思意图,以便更准确地传达和表现音乐的深层内涵。

次日,董德君教授以《寻求音乐的美——音乐表演美学原理及其应用》为主题,深入解析了音乐美学的概念、原理以及其在音乐表演中的应用,为学员提供了理解音乐美的全新视角。

董德君教授首先阐述了音乐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对美的认知和理解学科,在音乐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它不仅关注音乐的创作、表演和欣赏,还探究人与抽象声音之间的关系,以及音乐如何跨越感官界限,引发听众的多元联觉体验。而音乐表演美的形成,离不开对比、反复、变化与表情等要素的运用,并强调了对比性美感、反复与匀称、统一的变化、循规中越变、如歌的表情以及振音的美化等要素在音乐表演中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董德君教授进一步分析了音乐诠释的要领与态度。他认为,音乐的诠释是对音乐本质的分析研究,需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作曲家风格、音乐结构等,并遵循表演的规律,熟悉乐曲结构、深入体察乐曲性质、揣摩乐思构成以及分段处理。在加强技巧训练的同时,更应关注音乐美感的获得,从感性和理性的角度探讨音乐艺术的美感表现,从而逐步构建起完整的音乐表演美学体系。

 

课程

《管乐器中国室内乐作品研究》

 

 

授课专家:魏卫东

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双簧管教授

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双簧管教授魏卫东,受邀为学员进行授课和作品排练指导,课程以《管乐器中国室内乐作品研究》为主题,旨在提高学员对西方管乐民族化的演奏应用。魏卫东教授作为我国双簧管演奏领域的专家,不仅在演奏技巧上造诣深厚,而且在音乐教育、室内乐推广等方面成果斐然。此次课程,他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学员们揭示了管乐器在中国室内乐作品中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课程分为理论讲授、作品分析、演奏技巧、室内乐协作等多个环节。魏卫东教授详细阐述了管乐器在室内乐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管乐器在中国室内乐作品中的运用,不仅丰富了作品的音响效果,还体现了民族音乐的创新精神。在作品分析和演奏环节,魏卫东教授精选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室内乐作品,从创作背景、音乐结构、演奏技法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他强调,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是演奏好室内乐的关键。同时,他还针对管乐器在作品中的特定片段进行了示范演奏,使学员们对作品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魏卫东教授分享了多年的演奏心得,鼓励学员们要注重基础训练,培养良好的音乐素养。此外,他还强调了乐队协作的重要性,传授了如何在室内乐中与其他乐器默契配合的技巧。

 

 

课程

《管乐写作与演奏——以自身创作中的管乐写作为例》

 

授课专家:觉嘎

西藏大学学科首席教授、作曲家

 

西藏大学学科首席教授、作曲家觉嘎受邀为学员带来专业课程《管乐写作与演奏——以自身创作中的管乐写作为例》。觉嘎教授以其深厚的音乐功底和丰富的创作经验,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其三部代表作品:管弦乐协奏曲《净界》、室内乐五重奏《轮回》和交响诗《根敦群培》,并与学员们探讨了管乐的运用、音色塑造、融合、意象和文化意义等问题。

 

 

《净界》:意象与技法的完美融合

《净界》以藏传佛教中“调象图”为创作灵感,通过管弦乐队协奏的形式,将静态的图像转化为动态的音响,描绘了一位修行者从烦恼到清净的心智修炼历程。作品采用“回旋变奏”手法,设计了多个主题,并巧妙地运用管乐的音色、织体和节奏,塑造出不同的音乐形象。

 

《轮回》:现代技法与民族语言的结合

《轮回》以藏传佛教哲学和藏族人文思想为创作灵感,通过室内乐五重奏的形式,抽象地表现了人生轮回的哲理。作品采用十二类和弦作为基本材料,并结合藏族传统音乐的织体音型,构建出独特的音乐风格。在管乐写作方面,作品展现了单簧管和长号的多重可能性。单簧管演奏的音色多变,既可以表现悠扬的旋律,也可以表现激烈的冲突;长号则以其低沉的音色和强大的音量,有效地塑造了音乐的氛围和张力。

 

《根敦群培》:藏族文化的现代诠释

《根敦群培》以藏族著名学者根敦群培的生平为创作灵感,通过交响诗的形式,抽象地描绘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作品采用藏族传统“喇嘛嘛呢”叙事音调为素材,并结合现代音乐技法,构建出独特的音乐风格。作品充分发挥了铜管乐器的力量和气势,有效地塑造了根敦群培思想上的冲突和矛盾。铜管乐器的演奏,时而激昂,时而低沉,时而咆哮,时而沉思,将根敦群培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l

 

 

课程

《人工智能音乐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授课专家:谢秉元

浙江音乐学院音乐与工程系教授

 

浙江音乐学院音乐与工程系教授谢秉元,为学员带来专业授课《人工智能音乐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谢秉元教授以人工智能在音乐领域的应用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音乐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为学员们呈现了一场科技与艺术的盛宴。

 

谢秉元教授回顾了人工智能音乐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音乐检索、自动伴奏等辅助工具,到如今能够进行旋律创作、和声编配、甚至风格模仿的人工智能音乐系统,人工智能在音乐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他进一步指出,人工智能音乐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从辅助工具到创作伙伴的转变,从模仿到创新,以及从独立应用到融合发展的转变。

 

此外,谢秉元教授还展望了人工智能音乐的应用前景,包括音乐创作、音乐教育、音乐表演和音乐产业等多个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帮助音乐家进行创作、提高学习效率、丰富表演形式,并推动音乐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他同时指出,人工智能音乐发展也面临音乐创作中的情感表达、音乐风格的多样性等挑战,但他相信,人工智能音乐将为音乐艺术和音乐产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创造更多可能性。

 

课程不仅让学员们深入了解了人工智能音乐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更启发了学员们思考人工智能音乐对音乐艺术和音乐产业的影响。这无疑激发了学员们对音乐的未来发展进行一系列新的思考和展望。

 


 

来源 | 《管乐艺术表演及评论人才培训》项目工作组、管弦系

编辑 |  黄子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