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国际室内乐节:「上海音乐学院室内乐专场音乐会」
发布时间:2017-10-26手捧一本乐谱,落座音乐厅,莞尔、合书、闭目,漫步音乐之旅。“古典”“浪漫”“现代”,看似很远,实则只有一瞬间。
当第一个音符划过琴弦,贝多芬式的古典情怀便在胸中激荡、徘徊,虽是贝多芬第一部小提琴奏鸣曲,但却像春天,缓缓绽放。在上海音乐学院王之炅的演绎下,我们能感受到其中的阳光、优美和乐观。与贝多芬“春天”“克鲁采”等小提琴独奏曲相比,显然这部作品要“腼腆”许多,主题也不甚新颖,但随着旋律的深入、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一种春天新生的力量。钢琴与小提琴彼此呼应,彼此依靠,彼此成长。终于,小提琴越来越博发、越来越自信,随着展开部的到来,贝多芬独特的悲怆美打破了原来和谐美好的一切,音乐顿时陷入一片不安之中,钢琴也努力将小提琴在这种情绪中唤醒,一次次片段化主题的奏响,终于又冲破了愁绪,以绝对的姿态胜出。慢板的第二乐章,优美的旋律从钢琴中倾泻而出,小提琴浅唱低吟,慢慢附和。就像是一个童话故事,也像是一个爱情世界,一切都是那么安谧、美好,但却带有一丝淡淡的悲苦。突然,不协和旋律的闯入,让这些美好都戛然而止,纠缠着、挣扎着,激烈的冲突。在这样顽强的抗争下,音乐又归于宁静,就像在平静的河面上扔下的一颗石子,最后就只见涟漪。第三乐章情绪色彩十分活泼,虽在曲中也有很多不安和抗争,但很快乐曲便明亮、乐观起来,也在阳光中结束了整首作品的演奏。
古典的脚步还未走远,勃拉姆斯《第三小提琴独奏曲》的浪漫气息就已经飘散开来了。令人惊讶的是,小提琴表演者是年仅十六岁的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高一学生林子祥,如此稚嫩的双手却能演绎出这么完美的作品,不得不让人感叹。
小提琴独奏曲是勃拉姆斯40岁才涉猎的体裁,一生也只留下三首作品,不同于前两首明媚抒情的曲风,勃拉姆斯的好友当时相继去世,这样沉痛的打击使得他的这首作品明显带有悲凉伤感的氛围。乐曲伊始,哀婉忧伤的主题在钢琴伴奏的掩映下缓缓流出,像是在诉说着心中的凄凉。慢慢地,乐曲色彩开始明亮起来,钢琴织体也开始丰富起来,主部和副部那种强烈的戏剧性效果呼之欲出。小提琴和钢琴相互交缠,抗争。随后,情绪回落,又回到了原本那个哀婉忧伤的主题,悲愁也随着最后一个音静静地荡漾开来。柔板乐章奏起,钢琴和小提琴在缓缓的诉说着什么,第一乐章的悲愁在这里得到延续,挥散不去。短小的谐谑曲乐章一改之前的颓势,主题在钢琴声部首先奏出,小提琴则为助奏。随后主题又在小提琴中生长,两件乐器交替演绎。终曲带有冲动性的主题一奏出,将人们又拉回第一乐章的情绪中,生动流畅的表达中似乎还透露出些许不安,但一直在努力,在抗争,乐曲也这英雄赞歌般的和声中结束。勃拉姆斯虽生在浪漫主义时期,却是坚定的传统主义者。而这首作品听来,总有着些微交响乐创作的思维和效果,或许保罗·亨利·朗的一句话能很好地诠释“与他同辈的音乐家中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接近贝多芬的理想,也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去重建交响乐思维。”(《西方文明中的音乐》)
勃拉姆斯已成为过去,抗争却还在继续,20世纪俄罗斯人民的生活可不那么轻松。彼时生活在此的肖斯塔科维奇也是在社会恐慌和不安中度过了他的一生。《钢琴五重奏》是作曲家在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其中有着肖斯塔科维奇对人生深深的思索。这是一部五乐章的室内乐作品,上海音乐学院的弦乐学子们略去了第二赋格乐章,以四乐章的形式为我们讲述了肖斯塔科维奇的故事。
第一乐章,钢琴领奏,弦乐部分齐奏进入,和声织体十分简单。提琴声部与钢琴声部总是分开进行演奏,有时钢琴甚至只是几个和弦、或者是一连串的单音形式,但却避免了每个乐器堆积在一起臃肿的音响效果。整个乐章弥漫着俄罗斯特有的“白色恐慌”,音乐也没有落脚点,各个声部在交谈、在试探,在试图寻找突破口,随后在一场激烈的对话中,第一乐章落下帷幕。谐谑曲弦乐与钢琴声部一齐发声,钢琴奏出主题,相互追逐嬉戏。随后的片段中,能听到非常明显的民族曲调旋律,俏皮活泼,也在这种幽默的气氛中结束整个乐章。间奏曲小提琴一奏出,哀伤的气息无处遁形,大提琴辅以伴奏,其他弦乐部分也加入演奏。哀伤就这样将人们慢慢地包裹起来。随后钢琴极高声部的奏响,瞬间又将人们推向深深的不安和惆怅,肖斯塔科维奇孤独寂寞的背影随着乐声渐渐远去。末乐章终曲,钢琴静静地沉思着什么,弦乐器进入对话式演奏。感情也慢慢明朗起来,钢琴声部情绪一扫之前的阴霾,更加坚定的奏出带有民间曲调的旋律。弦乐声部接过情绪继续发展,之后片段化主题慢慢变形,情绪也开始回落,沉闷孤寂的影子再次闪现,作品也在这种缓缓加深的愁绪中结束。
听一曲观其义,我们仿佛看到肖斯塔科维奇身后尖锐的社会现实矛盾,人们对未来的憧憬,以及深深思索后的无可奈何。
民族主义的浪潮还在翻滚。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一向就是民族情感表达的最好例证。《A大调钢琴五重奏》是德沃夏克五首五重奏作品的最后一首,共有四乐章,在此上海音乐学院室内乐团省去了前两个缓慢且略带悲伤的乐章,直接从第三乐章“富里安特”舞曲开始演奏。乐曲一开始,热情欢快的情绪、浓郁的民族风格瞬间铺泻开来。紧接之后的是一个温柔抒情的片段,此乐章就是在这两种情绪中交替演奏完成。末乐章同样也是一个欢快活泼的主题,似乎还带有一定的舞蹈风格,具有明显民族乡村特征。青年演奏家们也在东欧热情洋溢的民族精神中结束整场音乐会的演奏。
“古典”的严谨、“浪漫”的自由、“现代”的简洁,历经几个世纪的沧桑,却在这一场不足两小时的音乐会上完美呈现。历史的长河虽在继续流淌,带走的是时间,留下的是音乐;看似遥远的过去,实则也就在这一瞬间。
编辑:周子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