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梅第扬大师班:独奏与室内乐的深度对话

发布时间:2025-03-18

 

3月9日至10日,柏林爱乐乐团中提琴首席、著名中提琴演奏家梅第扬受邀在浙江音乐学院室内乐学院举办大师班。此次大师班围绕独奏与室内乐两大核心领域,通过经典作品演绎与个性化指导,梅第扬老师分享了他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的教学理念。在两天的活动中,室内乐学院学员及管弦系优秀学生分别登台展示,从巴洛克时期到近现代作品,展现了多元音乐风格的碰撞与融合。

 

一、独奏:以技术为舟,驶向情感深处

梅第扬老师在大师班中强调"技巧是表达的基础,但音乐的本质在于情感的共鸣"。教学中,学生分别演奏了克拉克、格林卡的中提琴奏鸣曲以及巴赫、里格的无伴奏组曲等作品,梅老师通过调整运弓力度与音色层次,引导学生在巴洛克与浪漫主义风格交织的作品中,实现严谨结构与情感张力的有机融合。面对技术性与哲思性并重的作品,他以呼吸与休止为钥匙,开启学生对音乐留白与叙事逻辑的认知,使音符间的静默化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

在追求音色纯粹性的复调作品中,梅老师通过指法设计与揉弦控制的精细化调整,帮助学生构建起立体化的情感空间。当涉及现代作品时,他着重强调技术突破与古典框架的平衡,提出“演奏者应当成为联结作曲家创作意图与听众审美体验的桥梁”,通过弓速变化与和声张力的精准把控,让先锋技法焕发古典音乐的诗意内核。

 

二、室内乐:和声之中见默契

室内乐教学中,梅老师将重点置于“声部对话的呼吸感与整体结构的流动性”。室内乐学院及少年班四重奏,分别演奏了贝多芬《第七弦乐四重奏》、莫扎特《G大调弦乐四重奏“春天”》和海顿《D小调弦乐四重奏“五度”》。在这些古典主义作品的研习中,梅老师通过动态比例的精密调节与音程关系的立体架构,将乐谱中的理性秩序转化为富有生命力的音响流动,同时要求演奏者突破谱面符号的局限,以眼神交流与肢体语言编织默契的声部对话。当触及作品中的核心展开时,他则化身矛盾调解者,引导学生在激烈的对位织体中寻找动态平衡,尤其注重中提琴声部的桥梁作用——这个既需承托低音根基又要与高音声部对话的特殊声部,在他的指导下成为了调和音乐冲突、实现情感和解的关键枢纽。这种跨越时空的音乐对话,既延续了经典文本的历史基因,又注入了当代演奏美学的鲜活气息。

 

三、音乐是永无止境的探索

独奏是向内探寻自我的旅程,而室内乐则是向外构建共鸣的过程。两者殊途同归,最终指向音乐的本质——表达人性最真实的情感。在为期两日的大师班淬炼中,学生们不仅锻造着技艺的锋芒,更在经典作品的熔炉里破译了音乐作为超语言的密码。

 

 

 


文字|董怡

图片|管弦系

编辑|吴语瞳

审核|李佳胤、倪天宇

终审|王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