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音相聚,向美而行——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管乐艺术表演及评论人才培训》课程概览(四)
发布时间:2024-09-04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管乐艺术表演及评论人才培训》于8月15日正式开班。本项目特邀相关领域权威专家、学者为学员进行集中授课,旨在提高青年管乐演奏家及艺术评论人才的表演能力、音乐修养、文化素养,推动新时代中国管乐艺术的创新发展,提升中国管乐整体艺术发展水平和规模,使之尽快跻身国际一流行列。
课程
《发现音乐的细节》
授课专家:徐昌俊
天津茱莉亚学院院长
天津茱莉亚学院院长、作曲家徐昌俊教授受邀为学员进行理论授课,课程主题为《发现音乐的细节》。旨在通过对现代音乐结构的探索,让学员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本质和规律。
课堂上,徐昌俊教授列举了多部经典作品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以贝里奥《模进》系列为例,探讨现代音乐结构的演变和多样性,在调性体系逐渐瓦解的背景下,传统曲式结构的束缚被打破,作曲家们开始探索更加开放自由的结构手法,将音乐带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模进》系列作品包含13部为不同乐器创作的独奏曲,每首作品都展现了独特的结构特征。例如,《模进一号》中的“三音动机”以及《模进八号》中的“主导动机”多次循环出现,形成回旋结构或再现呼应的特征,体现了音乐材料的统一性和发展的连续性。
现代主义音乐因循多种结构特征,如多段连续衍生、变奏性、多部性、回旋性等。这些结构手法的运用,不仅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也推动了音乐理论的发展。徐昌俊教授指出,虽然每一部作品都采用不同的、自由的曲式结构,但宏观上的音乐发展基本都遵循着“呈示—展开—高潮—结束(尾声)”的结构模式。这一模式体现了音乐发展的逻辑性和规律性,同时也为作曲家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作曲家可以根据不同的创作意图和音乐材料,灵活运用各种结构手法,创造出独特的音乐作品。
课程
《铜管乐器演奏》
《西方管乐发展史——铜管乐器演奏人才培养设计》
授课专家:赵瑞林
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
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赵瑞林教授,以其精湛的演奏技艺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为项目组铜管类器乐演奏方向的学员带来了艺术实践课程《铜管乐器演奏技巧》和集体理论课程《西方管乐发展史——铜管乐器演奏人才培养设计》。
《铜管乐器演奏技巧》聚焦于铜管乐器的演奏方式和风格诠释问题,通过讲解与示范,帮助学员提升对音乐内涵的把握和理解能力。课堂上,赵瑞林教授强调了铜管乐器演奏技巧的重要性,将其视为演奏者表达音乐情感和内涵的重要手段。他详细讲解了铜管乐器演奏的基本技巧,涵盖了呼吸技巧、唇部控制、手指技巧、音色控制等多个方面,并结合实际演奏示范,让学员们直观地感受到技巧与风格演绎间的密切关联。
期间,赵瑞林教授还重点讲解了音色控制技巧,指导学员通过唇部控制、呼吸控制来调整音色,使音乐的层次更加丰富。同时,教授也强调了音乐内涵表现的重要性,指出铜管乐器演奏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艺术形象的塑造。他指导学员通过不同的处理方式,将音乐的情感和内涵融入表演,使音乐表达更加深刻。
次日,赵瑞林教授以《西方管乐发展史——铜管乐器演奏人才培养设计》为主题,为项目全体学员进行集体理论授课。赵瑞林教授指出,交响乐作为一种大型器乐套曲作品,拥有磅礴的气势、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情感表达。它由多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乐章组成,通过不同乐章的速度、节奏和调性变化,展现音乐艺术的力量。
交响乐队是演奏交响乐的重要载体,它由木管、铜管、弦乐和打击乐四个声部组成,每个声部都拥有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弦乐组以其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表现力,成为交响乐队的灵魂;木管组则以其清新的音色和灵活的演奏技巧,为交响乐增添了生动的色彩;铜管组以其雄浑的音色和强烈的节奏感,为交响乐注入了磅礴的气势;打击乐组则以其多样的音色和丰富的节奏变化,为交响乐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除乐队的组织结构外,赵瑞林教授还详细介绍了各种乐器的音色、技巧特点和演奏员在乐队中的位置与音量平衡。帮助学员更好地理解交响乐的演奏方式和音乐表现手法,窥见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
课程
《铜管演奏技巧》
授课专家:米奇·沃布莱斯基(Micky Wroblesk)
苏州交响乐团大管首席
苏州交响乐团大号首席米奇·沃布莱斯基(Micky Wroblesk)受邀为项目组铜管乐演奏方向学员进行演奏授课指导和作品排练,帮助学员克服铜管乐器的技术难点,并深入了解音色处理及音乐表现。沃布莱斯基凭借其丰富的演奏经验和深厚的音乐素养,针对铜管演奏中的难点和要点进行了深入讲解。他强调,铜管演奏技巧的提升,不仅需要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注重音乐情感的表达。
沃布莱斯基从演奏呼吸入手,与学员们分享了运用正确的呼吸方式支撑演奏的途径,并强调良好且高效运用的呼吸是铜管乃至所有管乐器的演奏基础。随后,沃布莱斯基针对铜管乐器的音色、音准和吐音技巧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讲解。通过现场演绎与指导,让学员们直观地感受到了铜管演奏的魅力。
沃布莱斯基表示,铜管演奏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展示,更是音乐情感的表达。他鼓励学员们在演奏过程中,要充分理解作品内涵,将个人情感融入音乐之中,从而使演奏更具感染力。
课程
《中国交响音乐的历史发展》
授课专家:李诗原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上海音乐学院李诗原教授受邀为学员进行专业史论授课,课程以《中国交响音乐的历史发展》为主题,回顾中国交响音乐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从起步初现、到探索创新、再到回归超越,全面展现了中国交响音乐的发展脉络和取得的成就。
中国交响音乐的起步阶段从1879年上海公共乐队的成立,到黄贻钧执棒上海交响乐团,再到萧友梅、黄自等作曲家的涌现,为中国交响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涌现出《哀悼进行曲》、《怀旧》、《都市风光幻想曲》等经典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交响音乐进入发展与成型阶段。这一时期,交响音乐创作以庆祝胜利、歌颂新中国、歌唱新生活为主题,涌现出《新中国交响组曲》、《江南组曲》、《山林之歌》、《春节组曲》等优秀作品。此外,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作品的诞生,标志着中国交响音乐走向成熟。
改革开放后,中国交响音乐进入探索与创新阶段。作曲家们开始反思传统,吸收西方现代音乐的技法,创作出具有现代风格的作品。谭盾、瞿小松、叶小钢等作曲家的崛起,为中国交响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为独奏民族乐器与交响乐队而作的音乐也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创作形式。
近年来,中国交响音乐在回归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寻求超越。作曲家们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音乐技法相结合,创作出具有中国风格的作品。同时,中国交响乐团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越来越高的水平,为中国交响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课程最后,李诗原教授指出,随着中国音乐教育的普及和音乐创作的繁荣,相信中国交响音乐会取得更大的成就,为世界音乐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 | 《管乐艺术表演及评论人才培训》项目工作组、管弦系
编辑 | 黄子舟